分类:广西戏曲 标签:唱腔, 壮剧 2219次查看
广西北路壮剧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马骨胡用马腿骨做琴筒,金属弦,比京胡细而长,音乐清脆、明亮。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二打番鬼》等。北路壮剧的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形式,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除《正调》外,还有供不同角色使用的几种唱腔,如武士用"武公调",老人用"老汉调"、丑角用"丑角调"等多种曲版。北路壮剧的表演,生、旦都拿扇子,丑行彩旦用团扇(葵扇),小生、花旦用折扇。
清乾隆年间北路壮剧形成初期尚无行当划分,演男青年的叫"甫冒"(壮语译音,下同),演女青年的叫"勒肖",演老头子的叫"老布",演老太婆的叫"老虾"(音"娅"),演强盗的叫"甫贼",演仙人的叫"布仙"。清道光年间大至分为生、旦、老、丑等行。清光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生、旦、武、丑诸行。再往后,行当划分更细。
查看全文
分类:广西戏曲 标签:板凳戏, 壮剧 2097次查看
壮剧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
北路壮剧最早称为"板凳戏",起源于民歌、唱诗和曲艺,原是壮族民间说唱的一种坐唱形式。劳动之余,由二三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清康熙二十年(1681)手抄唱本央白平调《太平春》即是此类唱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田林县组织龙城班,搭台演出以央白平调自编的唱本《农家宝铁》,即是北路壮剧最早的雏形。清嘉庆二十年(1815)成立半职业性的土戏班。
当时土戏艺人已传了七代。第七代班主黄永贵曾参加过南宁的粤剧班社,抄了六十多个粤剧剧本,回乡后与第五代班主廖法仑合作将剧本译成壮语,并以土语形式演出。他还组成螺阳剧社,成为北路壮剧的代表。黄永贵根据章回小说《五虎平南》的故事情节编演了赞颂壮族民族英雄的大戏《侬智高》,最多时有六十四个演员同台演出,从此奠定了北路壮剧的基础。这一代是土戏的全盛时期。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
查看全文
分类:广西戏曲 标签:板凳戏, 壮剧 2056次查看
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凌云、乐业等县。
在当地民歌、唱诗和“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主要唱腔有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主要伴奏乐器有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剧目有《卜牙》、《侬智高》、《文龙与肖尼》、《牛郎》、《刘二打番鬼》等。
查看全文
分类:广西戏曲 标签:剧目, 壮剧 2127次查看
壮剧题材多反映本民族生活内容,如:
《布伯》《侬智高》《张四姐下凡》《宝葫芦》《红铜鼓》《金花和银花》《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二打番鬼》《莫一大王》和《百鸟衣》《白马姑娘》《红铜鼓》《夜明珠》《玫瑰花》《水轮泵之歌》《解臼》《双状元》《双花配》《宝葫芦》《卜牙》《侬智高》《文龙与肖尼》《牛郎》《刘二打番鬼》《顺知戽海》《白马姑娘》《螺蛳姑娘》《换酒牛》《穷山巨变》《侬智高》《瞎子闹店》《李元庆舂碓》《薛平贵》《金纱帕》《万年树》《曲折的水沟》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