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贵州戏曲 标签:撮泰吉, 原始戏剧 1425次查看
关于撮泰吉的性质,最初有多种不同看法,认为其属于戏剧、舞蹈或民俗。
后来的学者基本都同意,撮泰吉属于戏剧,是具有雏形的原始形态的戏剧,有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等戏剧要素,虽然只有一个剧目,也没有歌曲等综合性手段,但已经不止是戏剧现象,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健全的戏剧形态。
查看全文
分类:贵州戏曲 标签:安顺地戏, 跳神 1289次查看
地戏又称安顺地戏,俗称跳神,是中国的地方戏剧曲种之一,流行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地区的屯堡人中。
地戏与屯堡人一同出现于十四世纪,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因此,地戏的演出形式与流行于云南地区的傩戏十分相似。
查看全文
分类:贵州戏曲 标签:剧目, 安顺地戏 1701次查看
詹学彦,汉族,男,1950年生,高小文化,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詹家屯村人。
詹家屯是明代洪武年调北征南后,遵照皇旨“就地屯田养兵”而建立的寨子。詹家屯村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旧州镇仅有三里。其寨分为大门和小门两小寨,大门多为詹曾二姓,小门多为叶姓。有地戏两堂,一堂为以詹、曾为主的《三国》,一堂为以叶姓为主的《岳传》,两堂地戏的存在年代都较为久远,而《三国》戏队更早于前。在《三国》戏队的地戏谱书上记有:“《三国神书传》,家谱詹、曾武师,神头各代家传……洪武十八年,我詹达、曲珉(两人系第二代)密传家族武艺,防止反乱,以跳神为名,传艺为实。家族神祖传艺。”据传,戏队建立之初是演《三下河东》,后因有鉴于詹、曾两姓始祖忠义情深,有如三国书中刘关张桃园之义,故改跳《三国》,于今已达十六代。
詹学彦是《三国》戏队的戏头,九岁即学跳地戏,在其父詹绍先和叔父曾建章的调教下,从“打小童”开始,慢慢地技艺日进。因其噪音清亮高亢,演技洒脱超群,多在《三国》戏中饰演赵云、马超、吕布、周瑜等人物,很受群众赞扬,戏队也因此常被外村邀请去演出。他从小天资聪慧,记忆超群,酷爱地戏。11岁时父亲早逝的打击没有让他气馁,仍然把地戏表演当作自己的追求。在父辈的精心指导下,詹学彦的技艺得到了极大的长进。在1989年安顺县举办的首次地戏大赛中,《三国》戏队在詹学彦和其兄曾玉华和伯叔辈曾建章、詹文彬、曾汝忠等人的努力下,从参赛的上百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一折《战潼关》勇夺赛会的最高奖——特等奖,詹学彦也以在剧中扮演的马超一角的精湛表演获得省里专家的一致好评,他在戏中扮演的马超等各种人物生龙活虎、惟妙惟肖,其嗓音圆润、清亮、高亢,时而激情高昂,时而婉转悠扬。在武艺方面,刀、枪、箭、戟、棍、棒、斧应用自如,十分娴熟,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似电闪雷鸣,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因此声名远播,有“活马超”之称。
詹学彦是《三国》戏队的第十六代传人,他与其同辈兄长曾玉华都是戏队的骨干。曾玉华父亲曾建章(已故)就是戏队的第十五代戏头。曾玉华也以嗓音清亮演技娴熟动作到位而广受好评。弟兄二人共同担承起戏队的演出重任和地戏传承的重责。两人的次子詹克敏、曾波也是随父辈学艺,从“打小童”到“演将军”,成为戏队好手。他们还培养了詹小四、二春等十几个同寨的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为戏队的接班人。
詹家屯《三国》戏队以其高超演技远近闻名,不仅多次参加本地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还作为地方文化品牌,多次为德、美、英、法、日、韩等国友人表演,接受中央和地方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1991年参加过上海国际舞台美术节,1993年受台湾一民俗文化基金会之邀,在台北、台中、台南、新竹、高雄、花莲等地作为时一月的文化交流演出。1997年,《三国》戏队赴京演出,轰动京都。2005年,国际著名导演张艺谋在云南丽江拍摄电影《千里走单骑》时,因剧中需要面具戏,特邀詹学彦一行10人参加摄制,詹学彦担任剧中主角替身,以关羽一角的演技得到张导和国际影星高仓建的称赞。2006年,普定县举办地戏大赛,詹学彦所率《三国》戏队,再次以《战潼关》一折夺取大赛特等奖。
谢开然 曾芳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查看全文
分类:贵州戏曲 标签:布依戏, 剧目 1235次查看
布依戏拥有剧目120余出。由于过去布依族没有文字,戏剧传播仅靠戏师口传身授,或用汉字记布依语音成本传世。历史上的劫难和老戏师的逝世,造成大多数剧本被毁、失传的状况。据统计,现存剧目仅80余个。
剧目分正戏、杂戏两大类,前者多系汉族地区流行的历史故事戏,如《琵琶记》、《玉堂春》、《乾隆马寨兴》等;后者则取材于民族民间故事,如《四接亲》、《一女嫁多夫》等。正戏道白多用汉语,唱段用布依语,杂戏则唱、白皆用布依语。布依戏虽吸收了汉族戏曲的部分表演程式,但仍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音乐曲调由“八音坐弹”发展而来,有〔正调〕(〔长调〕)、〔京调〕(〔起落调〕)、〔翻演调〕、〔马倒铃〕、〔八谱调〕、〔反调〕、〔二黄〕、〔二六〕等。主要伴奏乐器为尖子胡琴(公琴、牛骨琴)和朴子胡琴(母琴、葫芦琴),配以笛、短箫、木叶和三弦、琵琶、月琴等。打击乐器有大锣、大钹、鼓、木鱼、包包锣、小马锣等。
《穷姑爷》《人财两空》《罗细杏》全国夺奖。
先讲这《穷姑爷》、又名《三老姨》,或称《卜当》。讲的是布依族某村的寨老有三个女婿,大、二女婿富有,三女婿贫寒,却聪明过人。一日,三个女婿同往岳父家中,岳父嫌贫爱富,对大、二女婿热情款待,对三女婿则打发另宅食住,并拿蓑衣予以当被。三姑爷一气之下,想出了惩治他们的办法。他将蓑衣扯开搓成绳索,半夜时,把大、二老姨的马拴在一起,马嘶声惊动了二人。他趁二人前往马厩看马时,进入住房,拉屎放在二人床上。大、二女婿返房见状,怕岳父责怪,只好连夜离开岳父家中。
次日,岳父未见大、二女婿共进早餐,问其下落,三女婿托言上山寻找,乘机将蓑衣斗笠挂在山上,声称二人无颜下山,并要人送食。寨老责人送去酒肉,三女婿独自在山上受用后,将剩食埋于土中。下午,他邀岳父上山打猎,当岳父饥饿欲等食物充饥时,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声称“宝刀”可以掘土取食,并当场用刀掘土,取出食物给岳父食用。岳父慕其宝刀,逐用重金买下。三姑爷拿着卖刀的银两扬长而去。这戏演起来,情节曲折,十分诙谐,深受观众欢迎。
《人财两空》说是的是一荒淫的老财,借故收租欲娶民女王二妹为妾,请江嫂为媒,江嫂与机智的长工黑甲商议,利用老财夫妻的矛盾,巧妙周旋。最后,不仅使老财意欲霸占王二妹的幻想成了泡影,就连江边亭全寨所欠老财的债务也全免掉。贪心的老财,终于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该剧语言流畅,对白风趣。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黑甲、江嫂、财主、财婆的艺术形象。
《罗细杏》这部戏是册亨县弼佑乡戏班子初写,调到州里、省里去亮相,都说好!回来后就调集演员,由汪华琦、冯景林导演,主要演员有:黄成珍(饰细杏)、韦发华(饰阿品),黄保达、黄小度、黄金星、骆朝云、骆朝美等册亨县农民业余布依戏队演出。后来可真一炮打响—— 这就是1984年参加在昆明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观摩会演的《罗细杏》,它在外省、中央就大大地露了脸。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孔雀杯”奖,剧作者获“优秀剧目”奖,黄成珍同志获最佳女主角表演奖。这一殊荣,使布依戏得到中央权威的肯定。座谈会上受到专家的赞誉。从此,布依戏被正式载入中国民族剧种史册,列入国家戏曲大观,为国家所公认的十八种少数民族剧种之一,并且名列第八位。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同时该剧被天津中国戏剧博物馆民族戏剧专柜收藏。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通[2000]1994号文件《文化部关于请各单位提出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通知》精神,省、州已将我县布依戏作为“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
话说,《罗细杏》原名《罗氏盛》,系根据清光绪(公元1875年)年间发生在册亨县弼佑村寨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故事说:布依族青年后生阿品在“浪哨”场上认识了勤劳的布依少女罗氏盛(即细杏),二人一见倾心。当他们憧憬着“今日哥妹同流汗,秋后双双共纺棉”的幸福生活时,当地头人卜苏,却重提18年前的“背带亲”,威逼细杏与自己的傻儿子成亲。“背带亲”即两家儿女出生后还背在背带里时就订的亲。细杏不甘受辱力拒。卜苏设计害死罗父毒打罗母,抢去细杏。细杏悲痛欲绝,宁死不从。在众乡亲的帮助下,终于冲出牢笼,与自己的心上人阿品渡过波浪滔滔的南盘江,逃到广西,建立美满的家园。
查看全文